顯示具有 懷舊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懷舊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日據初期草山[今日的陽明山]發現有高品質的溫泉,殖民政府有效利用溫泉及地熱資源積極開發草山。經過十年時間已有規模,造就草山地區觀光的繁榮景象,草山與北投兩處溫泉為當時北台灣兩大溫泉區。
   大正2[1913]建築物完工,名稱是[草山溫泉公共浴場]由台北州經營,是內部設備完善的公共浴場眾樂園,溫泉水很適合養身。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後一度遭廢置,後來改為[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整體牆的色澤灰紫色,呈現歐式田園建築風,設計高雅精緻。




陽明山區域在地理上稱大屯火山群,包括紗帽山、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向天山因為是休火山[地底岩漿庫存在但暫不活動],所產生地熱有溫泉及盛產安山岩。

手上標本的岩塊色澤灰色沒有呈現紫色。




整棟建築上是斜頂屋瓦,運用草山附近色澤呈現灰紫色的安山岩砌築牆體,大正2[1913]建築物完工。當時沒有仰德大道直上山,從士林火車站算起經迂迴蜿蜒數個山頭共計11公里才可到達草山溫泉公共浴場。還是東宮太子即後來昭和裕仁也曾到此一遊,當時交通雖已開通但位處幽靜山中凸顯出它的獨特。





與舊照同角度拍攝




經整修當時斜頂屋瓦有氣窗,可能長年失修漏水已廢除。路面斜坡也整平,慢慢比對整體的前後不同之處。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國立台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before and after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委任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和荒木榮一設計,以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的多立克樣式,外觀上則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
    二次大戰結束,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改制為台灣省立博物館[1949]臺灣省政府虛級化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更名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更名國立台灣博物館。




館前路兩側現代式高樓林立,即使現在博物館正整修外觀然而不因而顯得渺小過時反而愈顯出建物獨有特質。




以前的建物外觀是無上漆的原色,後來上了米黃色水泥漆後,視覺感官上總少了以前宏偉氣勢。



博物館於大正4[1915]完工,工程總額是當時的27萬餘圓。
當時博物館內展示台灣高砂族[日據時沿用清朝稱原住民為[蕃人],後來東宮皇太子也就是昭和天皇,認為有岐視的意思,建議改稱高砂族]的珍奇生活的物品外,也展示得來不易且非常稀奇的南洋[東南亞]、礦物、動植物標本、5大族原住民等各領域各式各樣東西的陳列。


以前與現在真的差很大[民國46年夏天攝]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淡水碼頭 Tamsui wharf before and after



述說淡水的地理、歷史、古蹟、文化、人文的部落格很多,不再綴訴了,給各位看物換星移。




今日淡水碼頭[不是指漁人碼頭]歷經北縣府、新北市府規畫讓人耳目一新。



日據時代淡水河口的淡水港[[就是現在
淡水捷運站的河邊]]船帆林立,貿易暢旺。但是淡水河上游沖刷的河砂旺盛,使淡水河口的淤積年年增加而影響船隻進出漸漸沒落,港口貿易最後為基隆港所奪。但是淡水是日據時代台灣新八景之一,是當時的觀光遊覽地區。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中山橋 Zhongshan Bridge before and after


中山橋橋拱線條細膩、造型優美不失整體沉靜穩固的氣勢,是臺北市早年的地標之一。




經過幾次颱風水患被交相指責有礙水流為主要原因,宣告了舊中山橋被拆除命運。改建後的中山橋毫無美感真是醜陋………找同樣角度比對前後差異

 

 

 

 

  

 

 

 

 

 

中山橋原名是明治橋從舊木橋改建以花崗岩為主體砌成花費當時53600餘日圓。昭和5年(1930、民國19年)125開工,于8320日竣工落成以當時年代可算相當新穎摩登的橋樑。過橋是當時官幣大社台灣神社的大鳥居,以前高校如中山、北一女學生們在老師帶領前往神社參拜用走的,真是路途遙遠到此處應該兩腿已發軟還要行90度鞠躬參拜還真累人。






當年兒童樂園現在更名「兒童育樂中心」角度拍攝中山橋

(民國47年拍攝)。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臺大醫院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物換星移及短視的利誘下許多舊建築物被迫取而代之是水泥堆砌的都市叢林。對有些舊建築物要一窺風采、欣賞只能從舊照片找尋,但是有些也被保留下來就在我們周遭,等著我們去體會欣賞。
       台大醫院是日治時期的文藝復興風格之建築,因大眾所認同醫療資源豐沛醫院,門診時間人來人往皆是有病痛的求診者及為普羅大眾忙碌無怨無悔奉獻的醫護人員,為尊重他人所以只利用休診日慢慢地欣賞這紅磚與鋼筋混泥土砌成的建築物

    【手上有一些日治時期台灣當時景物資料,將來會陸陸續續依該物件實際拍攝比照新舊之間差異

      Google地圖鳥瞰台大醫院全景,上面標示數字以便比對照片位置。現稱為西址或舊大樓,位於常德街1號。建築為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建築,地圖可清楚看到座北朝南以中央【00】往兩側平面配置往後延伸【1】至【6】,每棟間都設有天井或綠地,以中央走廊貫穿整個建築。為實際需求下在棟間或主建物兩側增建大樓,但未減其建築整體的美。

 【東址或稱新大樓位於地圖右下角】

臺大醫院創建於1895年,現今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1912年開始進行整建為文藝復興風格之建築於1921年完工。由於建物歷史悠久且優美,於1998325被列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00】臺大醫院創建於1895年。院址初設於台北市大稻埕,1898年遷至現址日治時代創建時直屬於政府,由日本東京帝大出身的設計師近藤十郎所設計,1912年開始進行整建採取文藝復興時期常見的紅磚鋼筋混凝土風格,外牆紋飾雕刻處處可見。基地抬高半層樓,突顯出建築物的高大與氣派宏偉。於1921年完工,是當時東南亞最大型、最現代化之醫院。

7】入口兩側分立著衛塔,屋頂用半圓型山形,紅磚與灰色的窗飾細緻襯托很典雅的畫面窗台。衛塔為日治時期的建築特點,分立於中央主體建築兩側,襯托出中央塔的雄偉氣勢

7】西側衛塔側面與後面牆壁也是不馬虎

    【7】西側衛塔後面牆壁的勳章飾,仔細看對襯的雕塑是否是左右各3個鴨頭造型。


  00中央主體是高大三角形山牆,並嵌入一個繁複華麗的牛眼窗。

   有別於一般的花飾而以各式熱帶水果為綴(香蕉、蓮霧、鳳梨...)。設計者能融入當地產物作裝飾真是觀察細膩。



            
  【8】主體後面屋頂設置中央塔,塔身原是褐色銅板經長期間的氧化呈現出古色古香的銅綠色。


     側面觀看【1】至【6】大部份建築體,屋頂則使用厚重的灰黑石板瓦。

       大廳的天花板是以四周為弧形其形式典雅,中央設置燈罩,以照亮大廳加上從外引進光源,更顯現大廳空間極高敞,若不是柱子上掛著醫院告示板還以為置身博物館裡。








 

      大廳正中央往內拍攝,陽光從後面中庭高大窗面引進讓大廳光線充足顯得高敞明亮。



     高挑向上的弧形有格子狀的簡單裝飾,採光是玻璃天窗,看起來更加古典優雅。





主體二樓引進光線映照暖色系的磁磚,充滿暖意及安定感。


















      二樓西一地板及牆面的瓷磚皆是當年原建築的瓷磚及檜木窗框,是百餘年的歷史痕跡,雖然有部分毀損重新補過,但迄今大部分仍保持的相當完整。










鐵製旋轉樓梯是通往屋頂整修唯一的路徑。















  

9】中庭水池、悠游鯉魚、綠樹或許可讓求診者心情開朗些。


      近看厚實的紅磚,磚塊兩面通常在泥塊成形時會印上廠記。


10】西四末端出入門上方有長滿青苔的弧雨庇。



     【10】西四古樸牆面,對面貼紅色二丁掛是手術大樓3樓共有10間的手術室,2樓是手術恢復室、家屬等候室及形體美容中心。
















10】西四牆面樓上窗戶裝飾窗花與樓下差異,晚間視覺可顯現古典優美。


11】西四屋頂兩個通風座。


11】西四末端紅磚牆與小小幽篁園


















12西5西6間的庭園。
13】東5、東6廊橋看天井中一棵綠意盎然的喬木












14】牙醫學系大門。